【媒体聚焦】中国民办教育优秀校长邱华:用爱诠释信仰 把教育办出“温度”

发布时间:2017-03-29 点击次数:5400次

 

中国民办教育优秀校长邱华:用爱诠释信仰 把教育办出温度

 

编者按:近日,成都名校网-新闻客户端采访报道集团副总经理、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邱华,现全文转发于后。

 

邱华:中学高级教师,四川省民办优秀教育工作者,中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。一个小学生的母亲,2700多个孩子的校长妈妈。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,不断完善对教育、对儿童的理解,努力做更好的自己,实践更美好的教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活中,爱笑爱心爱生的邱华

 

在名校林立的成都,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(以下简称川师附小)并未拥有某些公办名校与生俱来的优越,然而,她却以私立顶尖名校的身份跻身四川教育圈。每年,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七九嘉师大一中,还被称为“五朵私花”的摇篮。

如此拔尖的小学,她的校长到底在想些什么、做些什么?直到拜访到大名鼎鼎的邱华校长,感受到她的教育温度和办学情怀,才真正找到了答案。

温柔花掌舵5

她把教育办出了温度

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:“当教师必不可少的,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,就是要热爱儿童。”接触教育事业那一刻,邱华便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,身体力行的践行。

常年的教学,让她觉得,爱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,更是一种能力,一种责任。这种责任,从她接手师大附小那天起,变得更沉更重。

2012年,邱华从老校长手中接过师大附小,没有晋升后的欢喜和激动,内心更多的却是忐忑和彷徨。“众所周知,老校长是一个十分有魄力和创新精神的校长,她已经把附小带到了一定的高度。而我性格似乎柔了点,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人来管理学校,会做得好吗?”

然而,既然已被推到了学校发展的前沿,就没想过要退却,不服输的劲儿让她下定决心放手一搏。

别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,而她却始终严厉不起来,就连上任后的第一次行政例会,她也是温柔以待、满心关怀的和大家对话,情理之中,这种关怀如一杯暖人心扉的蜜汁,紧紧的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。

邱华说,温柔并没什么不好,水柔有骨,定向而行。她希望自己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让师大附小如家庭般温暖,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快乐的成长,让每一个教职工都在这里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。她这么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

5年来,身为一校之长,大到学校是规划,小到对每一个孩子说的一句话,满满都是关怀和爱的体现。她,这朵温柔花,在师大附小既有的高度上,还把教育办出了温度。

“校中校”如何走?

办成民办小学中有品质的“大学”

 

邱华接手川师附小之际,正值学校快速发展之时,如何在已有的成绩上,把川师附小这个品牌做得更优质,变得急迫而富有挑战。

“身为校长,就不得不再次思考川师附小的未来走向问题了。”

2012年,邱华成为川师附小校长。经过与专家、教师的不断对话,学校提出了"大学中的小学,小学中的大学”的办学愿景。著名诗人流沙河欣闻后为学校题写了 “大学中的小学小学中的大学”。前一句好理解,学校位于大学校园内并隶属于川师大,是一所深受大学影响,享有大学优质资源的小学。后一句呢?邱华认为,这是大家对学校提出的极高期望与美好的祝福。

她说,一个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支撑,尤其在民办学校大量齐聚的成都,这种精神底蕴必不可少。川师附小能在大学丰厚的教育文化和精神浸润下,立足小学教育根本,构建特色凸显的优质学校,成为小学基础教育界中的大学,这就是学校未来要努力的方向。

“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目标,当然也是一个过程。”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,她坦言,不仅要培养“小学大才”,还要锻造“小学大师”,需要大量优秀的老师加入进来,在“小学大爱”的温暖氛围中,为学生一辈子的幸福奠定根基。

“小学大师”培养

从专家到行家,最终成为教育大家

孩子要感受到川师附小教育的温度,关键还是在老师。只有老师充满爱和正能量,才能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。

邱华希望,每位教师都能在川师附小成长为“小学大师”,这种“大师”,既有大视野,又有大情怀、大使命;既要做教学的专家,又要当育人的行家;既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,更要用爱与尊重引导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,也非一日之功。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。邱华认为学校的个性化凸显,必须依靠自身培养出一批有风格、有思想、有探索的名师。“这些老师身上流淌川师附小的“血液”,让他们成长后再反哺、牵引学校的发展。”

那名师如何造就呢?学校采取层次递进和平台搭建的互生策略,即教师的发展分初任教师、胜任教师、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为4个梯层,每一梯层均有相应的师傅或专家带教,每一平台都有负责团队和激励措施。

这个策略在几年内就初见成效,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培养,品尝到了成长的滋味,感受到了美好的未来。这种幸福感,在一个很中肯的评价中足以体现。

那是两年前,成都市教科所针对全市10所重点小学组织的一次调研,教科所领导在听完师大附小7堂课后,作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质,主要不是看传统的强势学科是否优秀,而是要看弱势学科是否得到了重视;不是看一个教师是否课上得好,而是看整个教师团队的精、气、神。师大附小不仅做到了,还做得很好,非常了不起!”

探索与回归

学校不是教育方法的实验室而是生命成长的运动场

 

身为一名教育家,邱华对教育的本质作了大量的思考和回归。她认为,学校不是教育方法的实验室、而是生命的运动场,这个观点,萌发于2007年。

那年,学校的大队辅导员给她推荐了一本书《迈向个性教育》,作者是承办中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黄小屋,书中,作者对教育的畅想是,“在爱和尊重中,护送孩子走向自由个性之路”。作者对教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,也深深吸引了她。

已经拥有一定教育教学方法经验的邱华读了这本书后,更加受到启发:学校花过多的精力去研究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,本无可厚非,但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应该是教育方法的标新立异,而应该用大力气“护送”生命的健康行走。

在她的观点影响下,学校传承发展个性特色的感恩课程体系,通过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、懂得尊重、懂得担当。

此外,学校还在课程建设方面大胆创新。学校的科创教育、社会实践、多语种的学习、生存、生活教育等系列课程,鼓励学生学会生活、大胆动手、勇于实践、敢于尝试、拥有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,让这里的孩子引领时代发展,探索素质教育的本真。

“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一直是我们的追求。”如今的川师附小,每个老师都深知童年的短暂和美好,并努力以自己的成长陪伴孩子的成长。对他们而言,真正的快乐,不仅在教书育人,更是陪伴孩子快乐成长。

继承和创新

教育是人文浓郁的公益和爱的覆盖

教育是什么?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解释,比较普通的回答是教书育人,但在邱华看来,还有更深层次的定义。

她认为,教育不是知识传输的车间,不是盈利的公司、不是等待宜判的监狱,不是真理的裁判所、不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室、不是军训场。相反,教育是人文浓郁的公益,是以无条件接纳为温度,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,抚慰人的成长和个性伸张,是人类对纯正、美好、好奇的爱意覆盖。

她对教育的独特定义,如今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,落实到川师附小的方方面面。而邱华,这位有温度的教育家,用她包容、接纳、尊重、关爱的办学情怀,给川师附小的孩子染上了暖暖的童年底色,把川师附小办成品质、办出温度,这种温度,将一直陪伴川师,迎接每一个花开和黎明。